消防资源网,实时消防资讯·消防问答·精选优秀消防专题

纯爱藏黄刀

暂无说说

粉丝:0 关注:0
关注

  • 机械加压送风系统时, 前室或合前室 也需设置固定窗   ?
    发表评论: 无要求,但既然说到固定窗,那就更正一下楼梯间顶部设置不小于1㎡的“固定窗”问题:新规:《建筑防火通用规范》GB55037-2022

    0 0 2025-11-05 17:28

  • 一个手动火灾报警按钮会触发现场的声光报警器吗?
    发表评论:

    0 0 2025-11-05 14:55

  • 办公楼消防机械排烟系统的楼层内走道电动常闭多叶排烟口与280℃防火阀设置在风井墙上时,电动常闭多叶排烟口与280℃防火阀是否可以合并成1个阀体?
    发表评论: 先说结论:当然可以!而且就有你说的那种合并阀体!常闭板式排烟口(带280℃排烟防火阀)。至于常闭多叶排烟口(带280℃排烟防火阀),理论上应该存在,但我个人只在图纸上见到过,现场只见过板式的。

    0 0 2025-11-05 14:41

  • 楼梯间开窗问题
    发表评论: 仍需要2㎡开口+顶窗/最高窗1㎡。3.2.1 采用自然通风方式的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应在最高部位设置面积不小于1.0㎡的可开启外窗或开口;当建筑高度大于10m时,尚应在楼梯间的外墙上每5层内设置总面积不小于2.0㎡的可开启外窗或开口,且布置间隔不大于3层。既然建筑高度大于10米,就应该设2㎡可开启外窗。至于每五层,这主要是针对高层建筑的封闭/防烟楼梯间采用自然通风防烟的追加规定,但不妨碍四层建筑仍需满足建筑高度大于10米时需设2㎡可开启外窗的硬性规定。关于规范规定楼梯间自然防烟内容的个人理解:1.顶窗/最高窗1㎡:主要作用是形成烟囱效应,火灾时当楼梯间烟气聚集,方便从顶部排出;2.建筑高度不大于10米,无强制规定:楼梯间的竖向烟道较短,烟囱效应较弱(强度与建筑竖向通道的高度δH直接相关,高度越低,冷热空气柱之间的压力差越小,驱动烟气流动的力量越弱),但既然有上部排烟就理应有下方补风来维持空间内的稳定压力(即,在极端理想状态下建筑高度不大于10米的封闭楼梯间同样需要设可开启外窗,否则烟气仍有填满整个楼梯间的风险)。       但话又说回来,建筑高度越低,人员疏散所需要的时间就越短,烟气填充楼梯间对人员疏散的威胁也就越小(极端条件下,八岁幼童搀扶八旬老太,湿毛巾捂住口鼻下三楼,仍有生还希望);       再者,在低矮建筑中,人员频繁开启疏散门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效、间歇性的补风源,而楼梯间围护结构的自然缝隙在压力差较小的情况下,可能已经提供了足够的补气量?       再再者,就算是再低矮的建筑,现实中的楼梯间仍有用作日常采光、偶尔通风的窗户,只是对是否方便开启、面积是否足够、位置是否有效未作出明确规定。       综上,规范对于建筑高度不大于10米的封闭/防烟楼梯间综合考量,如果强制要求设置特定面积的补风口(窗),可能被认为非绝对必要,因此才给予了设计上的灵活。3.建筑高度大于10米后的2㎡可开启外窗:建筑高度增加后(>10m),楼梯间竖向排烟通道增长,烟囱效应也随之增强。当进入楼梯间的烟气从顶部排出,在没有合格补风量的情况下,楼梯间将形成负压,排烟效率大打折扣不说,烟气堆积也不说,更多的走道烟气将会在负压的影响下,疯狂进入楼梯间。       此时,2㎡可开启外窗的核心作用就体现出来了,它建立并维持了一个稳定的“烟囱效应”通风系统,既保证了气流路径,也稀释了可能侵入的烟气,为人员疏散争取了宝贵的时间。总结:          1.你的问题回答:仍需要2㎡开口+顶窗/最高窗1㎡。          2.封闭楼梯间1㎡高窗和可开启2㎡外窗能否合并为2㎡?显然不能。题外话:       封闭/防烟楼梯间中手动启动的可开启外窗功能作用缺乏广泛的民众消防知识普及,现场又常存在大量可开启(内六角缺失、有手动开启装置开启难度大、开启时间长的问题)外窗。       最好的方案其实还是在忽略成本的影响下,将采用自然通风防烟的封闭/防烟楼梯间的各作用窗纳入消防联动控制范围。当然,这是一个畅想。

    0 0 2025-11-05 11:45

  • 【图】湿式报警阀有什么问题?
    发表评论: 报警管路控制阀于关闭状态在验收后的使用过程中属于常见现象了,但从图片的拍摄角度来看,阀门似乎连开启条件都没有吧?

    0 0 2025-11-05 08:50

1
积分
5
提问
0
回答
5

当前头衔

专家

如何申请为专家

尚未开通,谢谢

个人简介:
最新动态

关闭